『思維整理與廢話一篇』
去年,因為凹槽在籌措資金,我在暑假開了三個梯次的學習概念密集班,每一梯次開始的第一天,工作人員回工作室討論的時候,我都會被唸『幹嘛想不開來開這樣的營隊?』
是,五天的學習概念課,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乖乖的聽,他們各自帶著自己的問題而來,有情緒的問題、有語言的問題、有人際關係互動的問題、還有親子間互相不了解的問題而來,那段時間的我們,好羨慕隔壁的小公主、小王子培訓營隊呀,做做手工藝就好,昆蟲營也很棒,就一直玩昆蟲。
五天的營隊有很多父母一起上課的,除了學習概念,我還要教父母怎麼看懂孩子的問題,還要一個個幫孩子們破自己其他的關卡,親子一起教,真是累塌了。
那營隊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第一天跟第五天孩子的差別。
很多人要我大肆宣傳這些學習概念怎麼改變孩子的,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我心中有很多的擔心,當孩子知道學習的重要後,他們遇到學習的困難與學習障礙後該怎麼辦?有沒有好的大人會陪?有沒有人可以讓他們看懂各個學習的概念?會不會自己就覺得自己毀了?
凹槽就是因為帶著工作室的孩子,看到他們知道了學習的概念,知道了學習的重要後,又遇到書寫困難時,必須做出來的產品。
而我最擔心的是大人,我看到很多的大人認為孩子有學習概念了,也變得很願意學習,但是他們陪的方法不是陪他破關,而是給更多的東西塞。
人生從來不是『懂了道理』就做得到。
孩子願意讀了,不代表我們就有理由可以塞,而是思考怎麼陪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建立讀書的思考邏輯與面對困難的思維模式。
.
這一次的疫情,女兒說我比誰都認真,拼命的在陪孩子、拼命的在讀書寫教案,因為,這幾年陪孩子、陪父母的過程中,以前,我有很多的疑問,為什麼有些人可以青少年時讀書很差,之後卻整個大爆發,變成一個思考性往前衝的人?
為什麼那個小時後大大小小演講比賽、考試都拿走金牌的孩子,後來連房門口都走不出來?完全不敢開口?
當很多人說陪孩子成長很重要的時候,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全職媽媽在孩子長大後,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媽媽?
同樣的一場遊戲,不同的父母會有那些不同的切入點,而這些切入點又會造成孩子的哪些不同?
為什麼同樣的教案,有些孩子會改變很多有些卻感覺很快彈回來?
慢慢的,我終於找到答案了,也開始經由這些答案開始思考接下來所有可以做的事情,還有不同的規劃與做事方式。
我也終於把學習概念後面該有的學習思考慢慢的整理成一整套的孩子思考脈絡活動了。
怎麼思考讀書工序?
怎麼思考讀書方法?
怎麼思考什麼叫做面對?
怎麼看知識的?
學習概念的後續教案,我整個開發整理出來了,這是我近期讓我最安心的事情。
而當我找到了所有疑問的關鍵點,就好像看清了所有的面相,在迷霧中的我終於走了出來,開解了我所有的疑問,也看到了未來的路。
這一路上,女兒看到我提出一個個的疑問,堆疊的跟山一樣的書在找答案,一個個家庭去觀察思考,慢慢地理出了答案。
這幾天我用這個切入點來跟女兒談我的領悟後,國一的她看著我說:『一個解不開的題,忽然想懂的,豁然開朗的感覺如何?有沒有很痛快?』
我笑了起來,我陪女兒一路面對解題的態度,她在聽我所有的思維分析後,在看我解決了所有謎題後,也用同樣的語言與態度回敬我,真是痛快呀!
能有這樣美麗的過程,真好!
#再一個ZERO我們就開課!